“平均工资数据公布时 为何总感觉自己“拖后腿”?”
每年5月,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上一年度平均工资数据。 每次平均工资数据公布,很多群众都觉得自己被平均拖后腿了
那么,如何得到平均工资这一数据呢? 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数据指标呢? 指标有那些用途? 国家统计局做出了权威的解答。
工资构成要素的根据是什么?
工资构成的计算以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发表的《关于工资总额构成的规定》为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分配形式的多元化,国家统计局随后也出台了一些补充规定,但遵循了《工资总额构成规定》的首要精神和基本基本基本基本原则。
根据该规定,工资总额是指本公司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公司所有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包括小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津贴、加班津贴、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额为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代扣或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等个人缴纳部分、住房费、水电煤气费等。
平均工资怎么计算?
由于目前的工资统计以法人单位为统计对象,所以平均工资通常是指公司员工在一定期间内人均获得的工资金额。
计算公式如下。
年平均工资数据什么时候公布?
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据每年在国家统计局官方媒体公布,通常在当年5月公布上年度平均工资数据。
城镇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指数划分领域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平均工资的详细数据刊登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
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平均工资指标?
首先,平均工资不等于个人工资。 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是统计部门根据各部门报告的数据汇总计算得出的平均概念,反映了从领域、地区等维度分组的总体工资水平。 由于各部门所处的领域、所处的地区和经济效益的不同,各部门的工资水平是高是低在同一岗位内,因人而异,因岗位而异,工资也有差异。 因此,不能简单地直接比较个人工资和整体平均工资。 实际上,工资通常呈现正的偏态分布,平均值经常会偏离正常水平而变高,大部分个人数据都低于平均值。
其次,平均工资反映了税前工资。 公众对工资收入的感觉往往基于到手的实际工资,但统计部门统计的工资是税前工资。 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构成的规定》和国际工资统计的一般办法,工资包括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公积金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的个人缴纳部分。 所以,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比个人实际拿到的工资要高。
平均工资指标有什么用途?
一是平均工资是制定各地区、各行业工资标准,进行劳动力价格计算的依据,是进行国际比较,判断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数据。
二是平均工资反映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情况和变化,对国民经济核算、收入分配政策的研究制定至关重要。
三、平均工资是各项社会保险征收和支付的重要依据和作为赔偿制度的基础数据。
此外,平均工资具有一定的市场参考价值。 例如,一家公司在工厂投资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成本,还参考了地区间的平均工资数据。
原标题:平均工资数据公布时,为什么总是感觉自己“拖后腿”?
值班主任:颜甲
本篇文章:《“平均工资数据公布时 为何总感觉自己“拖后腿”?”》
免责声明:天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