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与历史上的瘟疫”
文学作品与瘟疫的关系由来已久。 无论是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还是消失,都与文学的迅速发展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密切相关。 这些之间的这种关系在疫情停止时常常被遗忘,但随着近期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发展成全球性危机,两者的关系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黑死病的叫声
历史上,瘟疫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为它们提供了创作背景和创作灵感。
1347年至1353年间席卷全欧洲的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 据估计,全球范围内有7500多万人死亡,部分疫情严重的灾区死亡率甚至在80%至90%之间。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焦班尼·薄伽丘的《十日谈》也许是关于黑死病最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薄伽丘的故乡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黑死病横行的那天,佛罗伦萨是名副其实的严重灾区,约80%的居民不幸感染死亡。 作为疫情经历者和证人,薄伽丘以疫情为背景写了《十日谈》,讲述了七女三男在佛罗伦萨郊外隔离的10天内讲述的上百个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是小幽默、下里巴人的逸闻,其中之一也是下流的段子。 但是,这种自我隔离点内弥漫的世俗气氛,特别是在人类受到疫情威胁的大背景下,表现出了薄伽丘对生命的认识。 在书中,薄伽丘写到,来到这个世界的所有身体都有持续、保护、保护自己生命的权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薄伽丘的话可以理解为他面对瘟疫残忍地熄灭生命之光时倾力的呐喊。 而且,他的话还可以作为对文学作品和文学史诗功能的理解,文学还可以作为缓解人们身体和精神痛苦的止痛药。
伦敦大瘟疫中的恐慌
英国着名传记作家彼得·克劳德在为伦敦城市写的传记《伦敦传》中,记述了许多英国作家对1665年至1666年间伦敦发生的淋巴腺鼠疫疫情(也称为伦敦大瘟疫)的反应。
早期的伦敦市是一个计划混乱、污水横流、垃圾泛滥、细菌和病毒滋生的培养皿。 据统计,这场伦敦发生的大瘟疫夺走了8万多伦敦人的生命,相当于当时伦敦居民的五分之一死于这次瘟疫。
大瘟疫从圣贾尔斯地区暴发时,丹尼尔笛福正值垂发之年。 通过自己的见闻,笛福知道当时民生百态和患者的痛苦,他的作品,特别是1722年出版的《关于疫情的年龄》中不时出现对疫情的恐惧。 笛福回顾伦敦的大瘟疫,如实地描写了他居住的伦敦城市是如何被高烧和伤寒撕裂的。 笛福写的伦敦饱受高烧之苦,热泪盈眶。 它的样子完全改变了,蒸汽和烟雾萦绕街头,就像被感染的人的血液一样。
英国王室在疫情结束后,着手改善伦敦地区的卫生条件,也没有出现同样的疫情,但这次疫情对后世的英国文人影响很大。 在沙夫茨伯里伯爵眼中,伦敦城是瘟疫之城。 简·奥斯汀也写道,在伦敦找不到健康的人,在那里谁也不能保持健康。 20世纪的想法
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的大门时,文学家们对瘟疫的态度和反应逐渐发生了变化。 他们大多从疫情话题入手,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另一方面,瘟疫常常被一些作家用来比喻社会顽疾。 另一方面,为了反省人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微妙性,许多作家们经常使用。
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中描绘了廖医生等一大批人反抗鼠疫的过程,歌颂了他们勇敢的抗争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而加缪也利用这个故事,通过许多荒诞而现实的故事投射出了法属阿尔及利亚小镇奥兰多发生的鼠疫事件,二战期间欧洲文明、社会体系、道德标准的崩溃和崩溃。 但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猩红疫情》的背景设置于2073年,通过记述詹姆斯·史密斯在猩红疫情发生前后的见闻,展现了人类社会和文明在疫情蔓延的状态下走向末日的景象。 在故事中,瘟疫导致了家族间的不信任、邻里民间的火,以及人类社会模式和文明进程的卓越变化。 面对这一切,身为教师、肩负着延续人类文明使命的主人公无奈离开家乡,回乡教育孙子时不出力。 所有这些都包含着一种新思潮:真正威胁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不是瘟疫,而是人类自身。
21世纪的启示
新千年到来后,随着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暴发的频率和影响大部分呈上升趋势。 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冠引发肺炎等全球性疫情挑战了人类医学的快速发展水平和各国政府的防控能力。
但是,正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说,团结一定会胜利。 我们相信,在世界各国面临疫情挑战的时候,只有推进国际疫情防控合作、维护和健全世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团结合作,才能抵御疫情的挑衅和肆虐,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繁荣的快速发展。 这也可能是疫情给文学界带来的新启示和新任务。
原标题:外国文学与历史瘟疫
值班主任:高原
本篇文章:《“外国文学与历史上的瘟疫”》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台海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的小编将予以删除。